记得有一年4月间,“清华”一个老同学进城有事,住在景山东街北京大学“西斋”我的宿舍中,住了两三天,事情完了要回清华园,又拉我一起去玩两天。说走就走,两个又一起去到清华园。当时还没有公共汽车,而只有“清华”校车,早上进城,先在西单“亚北号”饼点铺门口停一停,西城有事的人都在此下车。然后到东城米市大街青年会门口,去东城、东安市场、沙滩等处的人都在此下车。但是学生们则大都有辆破自行车,便用不着乘校车了。我们两个人便骑着破车,悠悠忽忽地出了西直门,一路上一边骑,一边说笑,不大一会儿,已过了海淀、过了“燕京”,往东一拐,就望到清华西门了。这一次去,下榻“明斋”,作了一周的清华园之客,正赶上了这一年“清华”的校庆。校庆那天,除去一些照例节目,如各试验室开放,让来宾参观;如“静斋”(女同学宿舍,平时男同学止步,不得入内)开放作客而外,筹备校庆的人,又想了一些新鲜节目。体育方面,在一场足球赛之后,马约翰老教授又别开生面地安排了一场“驴球”比赛。预先从香山脚下雇了三四十匹逛香山的小毛驴,预备让足球队队员分成两队,骑在驴上,每人手里拿一根四尺多长的木头棍子,以小足球为“球”,按照打马球的规矩,在足球场上,互相对垒,原来设想是很好的,结果事与愿违。驴子本来就是胆小的动物,况且这些驴平日只是受雇于游人,骑了登山玩玩。哪里见过这种场面,那天体育馆前操场上围了不少人,小驴被牵上场,骑上人之后,哨子一响,裁判的小红旗一挥,那些可怜的小驴随便怎么打都不肯动一步,围着看的人,有的哄笑,有的乱喊,小驴更为惶恐,只能在原位置上转圈子,这样坚持了个把钟头,一场别出心裁的“驴球比赛”便以闹剧而终场了。
第二是篝火晚会,是当天晚上在图书馆前空地上举行的,参加的人非常多,中间烧了一大堆篝火,火光熊熊,照得周围人们脸上通红。当晚节目很多,举两件别致的以见一斑吧。一是英语《王宝钏》,薛平贵和王三姐都用英语道白,用英语唱,演了《武家坡》一折。二是两位男同学脸上涂了油彩,用纸条作草裙,围着篝火大跳其火奴鲁鲁的“呼拉”,出足了洋相……这些当年二十来岁的少年,如今都是近六十岁、甚至六十开外的老人了。有哪位还记得这天晚上的热闹气氛吗?